2025年5月,傅宇和隊友從銀川出發參加周邊城市自行車比賽。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“拍鳥達人”用鏡頭記錄生態之變。 記者 何耐江 攝
2025年1月,米春苗成為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西吉米師汆面制作技藝)代表性傳承人。 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充滿熱情的架子鼓課堂。 記者 楊嘉琪 攝
賀蘭山下,劉爍和隊員的合影。 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編者按:
從騎行結伴到夜校充電,從市集擺攤到非遺體驗,年輕人正重拾線下相聚的溫暖。線下社交為何“圈粉”年輕人?或許,在數字時代的喧囂中,最打動人心的仍是那份簡單的“在一起”。
攝影 用鏡頭記錄生態之變
5月21日,寧夏賀蘭山巖畫景區,“90后”的侯凱手持相機,三腳架上長長的鏡頭,瞄準著樹梢上休憩的喜鵲,屏氣凝神,一動不動。“咔咔咔”,喜鵲突然振翅飛走,他急忙按下快門連拍。
清晨踏露,深夜披星,成為侯凱多年來逐鳥攝影的日常寫照。從2018年開始用手機拍攝,7年來,這位拍鳥“發燒友”足跡,踏遍了賀蘭山巖畫景區所在的賀蘭口每個角落。
“在賀蘭口,各種鳥兒是我最好的朋友。”侯凱翻著剛剛拍的照片,講述拍鳥緣由。侯凱是賀蘭山巖畫景區一名觀光車司機,在景區工作,自然近在樓臺先得月,看著身邊巖羊與各種野生鳥類越來越多,有不少是從未見過的珍稀鳥類,望著色彩艷麗的鳥兒展翅翱翔,侯凱總想將這瞬間定格。
“一開始用手機,多拍,多向來景區的攝影老師們學構圖、學光影,漸漸地,景區也需要有專門的攝影人員,拍攝圖片用于景區宣傳,為我配置了專業的相機與鏡頭,那一刻,我如獲至寶。”侯凱說。
“鳥槍換炮”的侯凱,更加癡迷攝影。“拍攝鳥類最大的樂趣在于,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將拍到什么畫面,有太多的不確定性。”侯凱說,要抓住它最生動的那一瞬,就要耐得住寂寞。
“這一窩喜鵲下崽了,這會兒他們的媽媽應該出去捕食了。”“就是這個枝頭,我昨天在這里拍到紅角鸮,特別呆萌!”“野雞通常愛出現在這片樹林。”……談及賀蘭口的鳥兒,話不多的侯凱一下變得滔滔不絕,如數家珍。
每當拍到從未見過的鳥兒,就是侯凱最為激動的時刻,拿著照片上網查,問專家,搞明白鳥的名稱、種類,還要了解這種鳥類的生活習性。
“只有了解了鳥兒的生活習性,知道它喜歡啥,才能更好地保護它,保護好美麗的賀蘭山。”如今,只要有時間,工作之余,侯凱總會扛起“長槍短炮”出發。
鳥兒的每一次展翅,每一次捕食的瞬間,都令在相機取景器后的侯凱心跳加速。
“拍鳥前,先愛鳥”。年輕的攝影師侯凱有著自己的“拍鳥觀”,在拍攝時,他和愛好攝影的同事們順道巡查鳥類的生活環境,也向游客科普拍鳥知識,保持安全距離,不要驅趕鳥類。
賀蘭山紅尾鴝、紅喉歌鴝、黑鳶、白腰朱頂雀……如今,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出現在侯凱的鏡頭里,與之相對應的是,近年來,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益完整的“生物鏈”,各類野生鳥兒或結伴遷徙,或駐足棲息,用靈動的身姿勾勒出一幅幅絕美的生態畫卷。(記者 何耐江)
騎行 年輕人社交新選擇
“厭倦了穿梭在鋼筋水泥中的日常通勤,我想用兩個輪子重新丈量城市。”5月18日,午后陽光灑在銀川閱海湖畔環湖綠道上,“95后”女生傅宇和她的朋友們踩著單車,掠過斑駁樹影。
“騎行最迷人的地方,不是瘦了幾斤,而是它讓你丟掉手機,真正去和人、和城市、和自然相處。”一年前,傅宇還是個繞著小公園轉圈的“菜鳥”,現在已經跟著騎友進山跨市成為“追風者”,甚至還和伙伴們組建起西北首支女子車隊。
傅宇說,手機社交短暫空虛,而騎行路上結識的朋友,像知音圍爐煮茶。她翻著手機相冊,手指停在一張照片上——她與騎友暴雨中擠在大橋下躲雨,渾身濕透,卻笑得前仰后合。另一張,是她們在賀蘭山巖畫騎行,十幾個人分吃一個西瓜,你一口我一口。還有一張是春寒料峭的清晨,大家凍得哆嗦仍咬牙蹬車,在山頂等到了第一縷陽光。
“這些鮮活氣兒,都是手機屏幕里感受不到。”
在寧夏,像傅宇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騎行正成為年輕人逃離“信息繭房”、擁抱真實社交的新方式。
城市的另一頭,“銀川團練”騎行俱樂部創始人劉爍正帶領一支車隊挑戰“滾蘇巖三件套”。1997年出生的他堅持騎行十余年,2016年從職業自行車手退役后成立了騎行俱樂部,將寧夏選手從“難進前十”帶到“穩居前三”。
“騎行不僅是運動,更是一群人共同成長的旅程。” 在劉爍看來,騎行是“性價比最高”的運動——門檻低(一輛車、一頂頭盔即可)、膝蓋零負擔,還能結識熱愛生活的人。談及寧夏騎行路線,劉爍如數家珍:“‘滾蘇巖三件套’,也就是滾鐘口、蘇峪口、賀蘭山巖畫,這里適合進階玩家;環閱海湖綠道則是新手的天堂。”
“年輕人總說沒時間社交,其實一場20公里的環湖騎行就能解決問題。”劉爍笑道。(記者 何婉蓉)
露營 攜手共赴自然之約
進入5月,戶外露營的熱度不斷“升溫”,從山間的野奢營地,到城市公園的共享綠地,再到郊區的探險基地,年輕人支起了形態各異的帳篷,露營成為很多年輕人近郊游的“新寵”。
“這頂帳篷是我在二手平臺上淘的,全鋁桿結構比普通帳篷輕了一半。”5月17日,在銀川花博園共享綠地,今年24歲的劉彥杰停下手中的活,指著帳篷支架的細節說。他身后的便攜式折疊桌已擺滿露營裝備:便攜咖啡機散發著熱氣,精致的餐具在陽光下泛著銀光。帳篷旁的野餐墊上,用藤編籃子盛著食材,一旁的保溫箱里傳來啤酒的冰碴響聲。
“我從小就喜歡戶外活動,露營對我來說有著獨特的魅力。在這里,我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,呼吸新鮮的空氣,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。”劉彥杰介紹,他們一行人提前規劃好了露營的行程,準備了豐富的食材和露營裝備。“我們打算在這里度過周末,白天可以一起在花博園里散步、賞花,欣賞各種美麗的花卉和景觀,晚上就圍坐在一起玩游戲、聊天,享受這難得的悠閑時光。”
在銀川森林公園,沿著松林小徑漫步,不時能見到用松枝和野花裝飾的露營帳篷,市民李女士也帶著家人在享受露營生活。暖陽下,草坪秒變歡樂場,劉女士和孩子一起玩趣味十足的草坪游戲,小朋友們嬉笑奔跑,活力滿滿。
據了解,森林公園作為銀川市首批試點開放的共享綠地,開放共享面積達到了77.7畝,為了能讓綠地休養生息,森林公園采取錯峰開放的模式。
劉女士告訴記者,因工作關系,自己平時陪伴孩子時間較少。“親子露營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,給予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,還喚起我兒時春游的回憶。” 李女士指著正在旁邊草地上奔跑嬉戲的孩子們說,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自在地奔跑,這種快樂是在城市里很難感受到的。看著女兒歡樂的笑臉劉女士掏出手機記錄下孩子的笑臉,并上傳到社交平臺。
除了城市公園綠地,郊區綠地同樣深受年輕人青睞。在社交平臺,記者看到不少年輕人紛紛求“小眾打卡地”。在銀川市金鳳區親水大街典農河邊,不少大學生在此伴著晚風彈唱、圍爐煮茶開展豐富的活動。這片生態湖區成為年輕人周末聚會的新寵,契合了年輕群體對“松弛感”與“儀式感”的雙重追求。(記者 賀紫瑞)
藝術夜校 煥活社交新場景
白天的忙碌過后,當夜幕降臨,有這樣一個地方正燈火通明,充滿著青春的活力與激情,讓年輕人的“夜生活”充滿了藝術氣息和學習底色……
5月21日晚7時,走進銀川市民藝術夜校金鳳校區,教室里的架子鼓聲音此起彼伏,一堂架子鼓課程正在進行。一群青年學員圍坐在一起,專注地聽著老師的講解、跟著節奏輕輕敲打著自己的鼓面,鼓聲雖然不算完美,卻充滿了熱情。
近年來,夜校這個具有年代感的名詞回歸公眾視野,掀起一陣又一陣熱潮,上夜校成為不少都市青年下班后的新選項。“為什么來上夜校?”帶著這個疑問,記者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:“我要多多學習一些技能,為自己多培養一些愛好”“我想更從容地平衡工作與生活”“我想給8小時外的自己另一種可能”……銀川市民藝術夜校負責人梁安說:“正是看到了這些理由背后隱藏的大市場,這家夜校才得以試點和運營。”
作為自幼學習鋼琴的音樂專業學生,梁安從大三開始,就兼職少兒鋼琴教師。但之后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找到他學鋼琴,讓他敏銳地捕捉到職場青年未被滿足的需求:“很多學員白天是教師、程序員、律師等等,下班后卻渴望觸碰藝術,他們不僅要學技能,更在尋找情緒出口和同頻伙伴。”于是,結合過往經驗,畢業后,2024年5月,梁安開辦了夜校,通過聯合銀川多個藝術培訓機構,聘請專業師資,覆蓋銀川市三區開設了5個上課地點,將原本單一的鋼琴課程升級為涵蓋音樂、美術、舞蹈、技能四大類的多元化課程。市民們在這里,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,還可以通過學習攝影技巧、視頻剪輯等實用技能實現自我成長,找到志同道合的“搭子”。
對于學員孟佳軒來說,這里就是屬于自己的社交新磁場。連續3個月,每周星期二,這位“90后”都在手機導航軟件上將夜校設置為下班后的目的地,與“搭子”佟麗相見。因為夜校設置的互動課程,學習鋼琴的孟佳軒和學習聲樂的佟麗要一起完成歌曲演奏,這讓她們感到既熟悉又新奇。“雖然我們職業不同、年齡不同,但我們都喜歡音樂,現在除了一起排練以外,還常常相約去音樂節,解鎖更多美食地圖,是不折不扣的‘線下朋友’。”孟佳軒笑著說。
“夜校不僅價格相對便宜,而且學員來自各行各業,彼此不存在競爭關系,大家出于興趣愛好聚到一起,拓展了職場之外的朋友圈。”看著自己的課堂上發現了越來越多的“好搭子”,夜校的鋼琴教師擺楠也覺得滿足,從小學音樂老師到機構培訓教師再到夜校的鋼琴教師,在這里,18歲到40歲的成年人純粹的興趣探索式學習,讓每節課的氛圍都輕松自在。“對學員來說,能和志趣相投的人面對面交流,就是一種看得見的‘情緒價值’。”
“下一步,我們還將探索‘藝術課程進社區’、文藝匯演等新模式,根據大家的需求增設更多藝術新興課程。”梁安表示,通過讓大家進一步體驗藝術、了解藝術,我們希望為大家拓展更多的社交空間,構建更大的青年“交友圈”。(記者 楊嘉琪)
在非遺傳承中解鎖社交新方式
“小米,來一碗汆面……”中午12時剛過,位于銀川市金鳳區滿城街上的米師汆面店里,顧客已經三三兩兩圍坐在桌前,一邊品嘗著熱氣騰騰的汆面,一邊談笑風生。
小米名叫米春苗,1989年出生的她,是米師汆面的第三代負責人。1985年,米春苗的爺爺在固原市西吉縣城開了第一家汆面館,父親接手后,將面館越做越大,米師汆面成了西吉縣的面食招牌之一。大學畢業后,英語專業的米春苗毅然投身“一碗面”的事業中,“熱氣騰騰的汆面,承載著三代匠心,我就是想把米師汆面更好地傳承下去。”
如何守護老味道、讓年輕人“吃”出新滋味?
跟著西吉繡娘體驗非遺代表性項目刺繡技藝的經歷,讓米春苗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申報西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西吉米師汆面制作技藝)代表性傳承人。2025年1月,米春苗申報成功,給了她動力和信心,要以年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視角,將非遺搬進面館。“如今,線下打卡體驗各種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打卡非遺逐漸成為新型的社交方式。”米春苗說,年輕人經常會組團到店里“打卡”,吃著西吉洋芋片,等著生汆面上桌,一起拍照、聊天。浸潤在飄著面香的空間里,非遺與青年社交正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。
用“非遺”打開思路,米春苗在銀川市悅海新天地又開了一家分店,夜色里,門頭上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的標識明亮奪目。近期,新店即將開業,米春苗忙碌不已,卻充滿期待。“新店會有許多展現非遺的布置,汆面與非遺邂逅,我相信年輕人會愛上這里。”
在體驗經濟時代,年輕人不再滿足于“吃飽”,而是追求“曬得出、玩得嗨、有共鳴”的場景體驗,為了讓面館從“功能滿足”升級為“情緒共振”,米春苗做了3件事:口味創新,米師汆面在保留傳統生汆面的基礎上,新增了麻辣、酸湯等年輕化口味,還“上線”了漿水面、洋芋面、鍋巴土豆等特色西吉美食;場景呈現,將杠子壓面的制作工藝、西吉黃牛肉的現切現絞現拌、入水為“汆”的面食手法一一進行展示;互動體驗,舉辦豐富的活動,設置“非遺小課堂”等教年輕人、小朋友體驗親手做一碗面。
“希望這碗面能夠成為連接年輕人的紐帶,大家在我們店里吃的不僅僅是一碗面,而是一種文化、一段記憶、一段友誼,當傳統味道的‘老’與時尚青年的‘潮’相互碰撞,年輕人也能夠為非遺賦予更鮮活、更豐盈的人文底色。”米春苗說。(記者 陳 瑤)
青年的社交實踐:
在接觸中重構自我與社會
當下,傳統社交意外“圈粉”年輕人,從騎行、夜校到夜市擺攤、非遺體驗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放下手機,在煙火氣與人文氣息兼備的活動中重拾面對面的溫暖。5月21日,寧夏大學心理學教授曾祥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從心理學角度深入解讀了這一社交實踐的深層動因。
曾祥嵐說,心理治療的接觸理論強調,個體通過與環境及他人的真實接觸實現自我覺察與成長。當下寧夏年輕人走出家門,在騎行、夜市、非遺手作等實踐中探索健康社交,促進彼此深刻了解,為當代青年發展高水平情感連接和滿足提供了新范式。
騎行路上,青年們以身體丈量土地,在與自然、同伴的深度互動中建立動態接觸。車輪碾過的每一寸土地,都成為自我與外界界限的拓展媒介。在共同克服地形挑戰、分享風景感悟的過程中,個體從“我”的獨立存在,逐漸體驗到“我們”的共生關系,完成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重新整合。
夜市煙火氣中,青年們圍坐分享美食、暢談生活,在味覺、聽覺、視覺的多重刺激下,構建起充滿溫度的人際聯結。這種基于生活本真的互動,打破了虛擬社交的疏離感,讓青年們在真實的情緒碰撞與回應中,敏銳感知自我與他人的需求,進而形成更健康、更穩固的社交邊界。
非遺手作活動則為青年提供了創造性接觸的空間。他們在學習傳統技藝、共同完成作品的過程中,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承,更在協作中體驗到互補性接觸帶來的滿足。不同個體的創意與技能相互交融,既保持自我獨特性,又融入集體創作,達成自我與群體的和諧統一。
曾祥嵐表示,寧夏青年的這些實踐,本質上是通過多樣化的接觸模式,不斷覺察自我與外界的關系,填補因過度依賴網絡虛擬空間產生的存在空洞。在接觸與分離的動態平衡中,他們逐步構建起富有生命力的真實社交網絡,實現對精神共鳴與生活本真的追求,為當代青年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。(記者 何婉蓉)